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學習的歷程

對我來說,雖然從學生的身分畢業也三年了,但是學習這件事算是個終身事業吧,也是讓人視野提升的一個方法,一直到近年來才可以體會學習歷程從我自身上的昇華,心境上也從一個青澀的小男孩變成社會人士,這樣的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1.不知其所以而不為

印象還很清楚,十五、十六歲的時候教室我是坐不住的,老師在台上的朗朗講課聲和在黑板上解題的沙沙筆畫聲,讓我聽起來渾身不對勁。那種感覺真的很痛苦,人在教室中,心早就不知道飛到哪去,一上課就焦慮看著表數著還有多久時間才會下課,好不容易等到鐘聲一響我就又活過來了,但是下課自己要去哪裡或是做什麼事情?不知道。沒有目標,沒有興趣,也沒有夢想,只有一個急忙想要衝出柵欄的脫韁小馬心情。這樣的學校和教室,對我來說一點意義也沒有,不知道學習這些課程對未來有什麼幫助,自然也全然不會用心。還記得在期中考的前一晚,室友都在圖書館或是床前桌挑燈夜戰,大概只有我下課後還是用生活費去外面打電動,晚上就睡覺。室友還問我真的一點都不準備?我瀟灑的回說,不看!這個瀟灑的結果是學期被當了將近二分之一的學分,打下再留校重修一年的基礎。

2.知其所以而為之

一直到十八歲之後,才警覺到自己還有「未來」要規畫這回事,開始認真檢討未來的生涯規畫,以往父母忙著賺錢,對小孩子的這些事情都是採取放任教育,這一切都必須要靠我自己摸索。我開始對學校課程也沒有在這麼漫不經心了,會主動發掘自己的興趣(那時候發現自己對電腦方面挺有興趣,計算機概論也算是學得不錯),就算枯燥乏味的課程我也會試著考好期中期末考,雖然還不是很清楚這些課程到底對未來有什麼幫助,但是至少不能再搞砸了多花錢再重修,這時候我有個目標就是要畢業,不能再多餘的重修任何課程,到學弟妹的教室重新修一門課也不是什麼令人高興的事情。這時候的我知道學習就是要認真考過考試並且目標就是畢業,這時候的我會會強迫自己定下心來好好念一門科目。這時候的我學習就是為了能夠畢業的目的,雖然學習的內在動機不高,但是至少也有個清楚的目標,像是國中生為了未來可以讀好高中準備聯考許多讓人頭痛的科目一樣(那時候我是聯考最後一屆)。

3.聞道則喜

從義務學習的枷鎖解放之後,心情也並沒有因此而輕鬆起來,反倒壓力因為為了生活打拼而變得更沉重了。學習轉化為意義上的職場,範圍比在學校要學得還要廣泛得多,而這時候再也沒有人會逼你學習,但是每一件事卻都必須要學習,不像是以年學生時代的時候發考卷少一分打一下,如果不會做人、不懂得人情世故(學習怎麼做人則是終身的功課之一)也很少人會願意主動教你。如果你不catch up久而久之就會被公司給淘汰,而且許多學習眉角都是隱晦難解,這時候才知道培養學習的態度和信念的重要,開始有了感嘆:如果我可以從學生時代就...哎,算了,說這些也太晚了。偶爾會從生活中或職場上聽到或是應用到過往學校教到的知識,就讓令人眼睛一亮、興趣盎然「啊!這個我學過!」、「原來這個是這樣用的呀...」漸漸開始對以前學生嗤之以鼻的枯燥科目感到興趣,也開始有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嘆。有些自我嘲弄的意味,反而接近而立之年,內在的學習動機才逐漸提升,無奈工作太忙,雖然有滿腔的熱忱,但是卻騰不出時間來好好重新認識在角落塵封已久書籍,但是內心對於知識的渴望則是有增無減。

4.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從內心積蘊已久的渴望和動機轉化為實際行動,由於對學習的興趣所驅動,開始擬訂讀書計畫,不管多忙都會花時間讀書,一天僅有三十分鐘也好,看完一章也算,或是讀完短短幾頁,都會讓人欣喜不已。覺得自己又多學習的一點新的知識而所有成長,而不是只是任年華老去,時光蹉跎。就算只有學到一點,都會盡可能的把所學到的東西實際應用在現實生活當中。逐漸有了去圖書館念書,或是在網路上收集資料等習慣,心境的轉化上有了學如不及,猶恐失之的感嘆,原來讀書和學習也有這麼令人愉快的一面。如果可以早一點知道,是否可以少走一點回頭路?

5.止於至善

經過了時間的累積,在書籍或是網路上所學到的知識也不加以滿足了,收納了百家之學,也掌握了學科的基本理論,從去蕪存菁到反璞歸真,不再有深奧難解的方程式,轉化為理論和現實結合的內化知識系統。在這個階段不僅單方面吸收所學之外也透過反覆的驗證,時常挑戰書中的論點加以修正。另一方面也樂於分享,會自己花時間準備資料並且設計教材提供給親朋好友,這個行為是以前的自己難以想像的,對學習有了見山又是山之感,這時候學習和分享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生活。這時候回頭看看過去青澀的自己,也不覺得感嘆了,會從心理珍惜以往的每個歷程,而是感激因為有過去,才能成就現在的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