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過很多人都把報告視為畏途,由其是到了學期末報告海迎面而來而時候,要在deadline的壓迫下從腦筋擠出一點東西來寫時,就覺得是種折磨,也看過很多直接在網路上打打關鍵字撈一撈相關資料拼拼貼貼就完成一份報告應付交稿,整個報告也沒有從頭到尾很完整看過一遍或是修改一下辭意或是high light出每一個段落的key point,就上台念念稿就當作完成一份期中/末報告,總覺得把一次好機會給放浪費掉真可惜。
我對做報告的認知在於,因為大學仍是在建構專業為主,目的在讓學生充分吸收該領域的相關知識,所具備的分析和批判能力尚淺,因此大學生的報告方向主要是淺廣為準則,通常是針對一個已知的命題做介紹或是緒論;但是研究所的重點在於對於問題的研究,假設研究生經過大學四年專業知識建構的洗禮,自身已經積累相當的該領域智識,因此對一個問題處理能力透過所學的領域架構應該駕輕就熟以外,還必須配合自己累積的分析能力和邏輯思路,並且survey權威具可信度的資料來佐證補足自己論述,具備這樣的態度才算是一份合格的報告。
我轉述同學聽到上課老師所說:
「學校是自己Try and Error的好地方,付出的代價比較小。上台報告是權利,不是義務,所以要把握機會。」
很多人說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拿來練功的好機會,其實真正要練功在學校就可以練了,你要怎麼用著你的報告說服這些坐在台下見多識廣的教授們讓他們肯定你,你的邏輯和思路正確嗎?有沒有不足的地方?你是用google搜一堆沒有重點的垃圾然後還是只是照著投影片逐字念稿?當你出了社會,你要向老闆提一份案子,你敢用google search 把找來的文件拼一拼交件嗎?把你在學校的每一份報告當做給你們老闆提一份案子,從定義問題、survey資料、分析問題、架構、論述、解決方案,到上台presentation是不是有條有理,讓你的教授或老闆在台下肯定,你對一份報告的態度就可以決定你是到底人才還是庸才,大學四年研究所兩年至少也超過百次報告的機會,有這上百次的機會try & error,結果出社會的報告還是google搜索引擎拼貼,上台還是邏輯條理不清,我只能覺得太可惜了,太可惜這些機會和資源,太可惜這每一次訓練自己的機會,我其實說的這些會有一半是在警惕我自己,因為出了社會之後,我還要花多少成本才能讓這些教授坐在台下聽你報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